第五轮学科评估:A类学科或许扩容哪些院校将从中受益?

  第五轮学科评估:A类学科或许扩容哪些院校将从中受益?有消息称,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即将公布,A类学科数量大幅增加。这种增加不是在比例不变的情况下,因为学位点数量和参评学校数量的增加而增加,而是通过调整比例的方式进行扩容。

  扩容而增加的A类学科数量非常可观,包括两个方面。一是五年期间无论是博士点和硕士点都有增加,参评的学校自然增加,基数大了,在比例不变的情况下,A类学科数量也会增加。二是在基数扩大的情况下,又人为调高了比例,A类学科数量自然会大幅增加。

  据称,A+由前2%增加到前3%,A由前2%至5%增加到3%至7%,A-由5%至10%增加到7至15%。由此递推,B类学科比例也会增加。算一下就知道,A类学科将增加5%,再加上基数增加因素的影响,A类学科数量可能接近翻番,可见扩容效益有多大?如此这般,可谓皆大欢喜。

  扩容的结果是,原来拥有A+的院校,A+学科变得更多;原来没有A+的学校,终于可以有学科问鼎,满足一些自信心;原来没有A类的学科,也会有A类学科甚至有几个A类学科。总之,水涨船高,大家都可以上一个台阶。当然,最心满意足的还是某些“双一流”建设院校。

  有的“一流大学”建设院校因为没有A+学科,这些年倍受热议。一旦A+扩容,这些院校的某些学科即使没有大幅长进,也会成为拥有A+,这将是多么令人高兴!当然,在这些“一流大学”建设院校中,有的最近快速进步,成就明显,让人刮目相看,即使A+比例维持不变,也会拥有A+学科。从最近五年国家三大奖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。(文末链接有相关文章,可以查阅)

  有的“一流学科”建设院校因为没有A类学科(文末也链接有相关文章),这些年同样很受关注。一旦A类学科比例调高,这些院校就会收获A类学科,毕竟一些院校原来就有B+学科,这些B+学科即使与其他院校同步前进,比例增加了,也有机会进入A-行列,如果进步速度比其它院校更快,可以说稳进A-。这些院校的“一流学科”建设学科如果升级为A类,既体现出建设成效,也会使面子更加好看。

  如果第五轮学科评估A类数量真的大扩容,又将如何看待呢?应该说,扩容自有道理,但也会产生某些次生问题。

  扩容有现实需求。在20年前高考大扩招之后,这几年因为各种因素,高校又进入招研大扩招模式,研究生数量迅速扩张,拥有学位授权特别是博士授权的院校也有增加,对A类、对B+学科有着强烈需求。

  扩容有一定基础。经过第一轮“双一流”建设,一些“双一流”院校的某些学科实力迅速增加,水平大为提升。一些“双非”院校倾其所有打造几个高水平的学科,在师资队伍、设施建设和软件环境方面不断加大投入,实力提升明显。少数“双一流”建设院校的种子选手,更是在办学水平方面实现了倍增,其实力与前几年相比已经不是一个档次,A类大扩容是有一定基础的。

  扩容也合乎逻辑。你看,高考扩招了,研究生扩招了,师资扩充了,博导倍增了,学科评估结果不能总是卡着而成为瓶颈吧,否则就与各个方面扩招或扩充不相匹配了,所以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进行大扩容是合乎这种思维逻辑的。

  所有事物不可能一好百好,学科评估结果大扩容也是如此。正如高考大扩招、招研大扩招导致高校文凭贬值和师资大扩充、博导大扩充导致博导变“水”一样,扩容后的A+也好、B+也罢,都不如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的含金量高,细品起来不如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那么有味道。这正如少数实力相对较弱的“双一流”院校远不如“211工程”吃香一样,一些人还是习惯于将“985”、“211”作为衡量高水平院校的标准。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之后,人们会不会还拿第四轮学科结果作为比较学科水平的标准,在此只能存疑。

  其实,第五轮学科评估无论A类扩容不扩容,其评估结果都不能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简单进行比较,因为两轮学科评估的标准和方法有所不同。从《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》看,指标体系在第四轮学科评估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调整。标准变了,结果自然不一样。把两个标准评估出来的结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,本身就不太合理,更不能说明问题。

  网友们,不变是不可能的,变才是常态。第五轮学科评估如果调整A类学科的比例可以理解,毕竟既有需求,也有基础,而且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。不知你们对此有何看法,期待留言讨论,供阅读此文者欣赏。谢谢阅读与关注。

  (本文为原创,百家号“教育透镜”首发和唯一发布;本号未在其它网站设立相同账号或其它账号;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,如有不妥,请联系删除)

  A+学科入选“双一流”比例:工学96%,理学94%,医学58%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Copyright © 2022 申城棋牌   ICP备********号-1

XML地图